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鲁国在哪里(鲁国起源之谜:河南许昌,还是山东曲阜?)

时间:2024-11-01 08:16:58

在周朝诸侯中,鲁国地位非常独特,与周王室关系密切,还一直负责记录历史,得罪鲁国的诸侯往往会被鲁国史官狠狠地记上一笔黑料,乃至放大污点,用现在话说这是一个掌握历史话语权的诸侯。孔子之所以能编订春秋等史书,就与鲁国负责记录历史,拥有丰富的史料有关。由于鲁国的独特地位,以及孔圣人等的原因,于是后世山东简称“鲁”,而不是更能代表山东的“齐”。然而,这个地位独特、负责记录王朝历史的鲁国,却没能记录好自己的历史,以至鲁国起源一度成谜。

关于周朝鲁国的起源,《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说:武王伐纣之后,“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也就是说,周武王将周公旦封在曲阜,在此建立了鲁国,由于周公要留在中枢辅佐武王,于是就让儿子伯禽代为管理。

那么,商周之际的曲阜属于哪个国家呢?魏晋杜预解释:“商奄,国名也。少皞之虚,曲阜也。”商奄之商可能代表与商朝的关系,商奄之奄可能才是正式国名,即奄国。按照当时的政治传统,周公(或伯禽)被封在商奄之地,那么国名应该就是“奄国”,比如周国之周地、齐国之齐地、晋国前身唐国之唐地等在商朝中早已有之,甲骨文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既然如此,周公的封国为何不叫“奄国”,而称之为“鲁国”?

关于周朝之前的鲁地文献记载,主要有以下两条:

《左传》记载,刘姓始祖刘累为夏朝孔甲养龙,结果养死了一条龙,他就将这条龙烹煮给孔甲吃,孔甲大呼鲜美,但刘累担心龙死之事东窗事发,又害怕孔甲还要吃龙,于是就逃到了鲁地隐居。

《逸周书》记载:“(夏)桀与其属五百人徒于鲁,鲁士民奔汤”,夏桀率领五百部署来到鲁地之后,鲁地百姓被吓得投奔商汤。

这两段历史可不可信,见仁见智了,但甲骨文中却明确提到过鲁地,比如甲骨文中有“鲁受年”,商王祭祀时向上天询问鲁国能不能丰收,表明鲁国与殷人关系很好。可见,商朝时期已有鲁国,只是卜辞中没有说明鲁国在什么地方。(下图,甲骨文中的鲁字,上鱼下口)

武王克殷之后,大肆封建诸侯,根据史记记载,我们认为周武王册封周公旦建立了鲁国,但实际上周武王可能只给了周公旦一块采邑。

周公旦中的“周”,代表的是周地,而不是“周朝”,《史记索隐》中记载:“周,地名,在岐山之阳,本太王所居。后为周公旦(采)邑,故曰周公。”为了酬谢周公旦,周武王将老家封给了他。与周公旦一样辅佐周武王的是召公,正式名称叫召公奭,因为他的封地在“召”。闲话一句,先秦古人正式名称中的每一个字都大有深意,不能等闲视之。

清朝考古辨伪学家崔述质疑:“周公既受禄于周矣,何事又封于鲁?”崔述认为周武王给了周公旦周地酬谢其功后,没有将他在鲁地。崔述之所以这么说,与《诗经·閟(bì)宫》中的记载有关:“王曰叔父(周公旦),建尔元子(嫡子伯禽),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周公旦是周成王的叔父,周成王将伯禽封在了鲁地,姬姓鲁国第一次出现。当然,《诗经》中关于这件事记载也前后矛盾,很难说一定就是周成王封伯禽于鲁。总之,周武王有没有封周公旦于鲁,还真是一件历史悬案。

谁册封了谁在鲁地,这个问题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鲁地在哪呢,《诗经》中的记载或许揭开了真相。

《诗经·閟宫》中记载,春秋中期的鲁僖公想要夺回常与许二地,恢复周公封建鲁国时的庞大疆域,即“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可见常许二地应该是最初的主要的鲁国疆土。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解释“故鲁城,在许昌县南四十里”,更为巧合的是河南鲁山也在附近。学者杨朝明在《从<诗经·閟宫>中看鲁国前期历史》一文中,赞同最初鲁地在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一带的结论。总之,通过古今学者解读,大约可以确定最初的鲁国在如今的平顶山市与许昌市一带,只是后来鲁国丢掉了这两块地。

但这里又出现一个问题,相传许地可以追溯到帝尧时期,高士许由在此牧耕,“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许由恶闻其声,跑到颍水边洗耳恭听耳,因此许地是根据许由而来的。既然许地历史悠久,按照国号根据封地名称而来的原则,为何最初不叫“许国”,而叫“鲁国”呢?

其实,许地的名称可能是后来出现的,西周初期还没有许地。根据古文字记载,许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由“言”与“午”组成,古今字形变化不大,本义大概是众人共同用力时口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喊声,或者是认可、答应。也就是说,商朝极有可能还没有许字,自然也就没有许地一说,而鲁僖公口中的“许”所在的地方,应该就是甲骨文中提到的鲁地。至于许地名称,可能是他国占据了“鲁地”之后,为了削弱鲁国在此的影响力,将之更名为许地。

既然伯禽被封在了“常许二地”,又为何跑到了山东曲阜呢?《诗经·閟(bì)宫》中还有一句话说“乃命鲁公,俾侯于东”,即将伯禽又加封了鲁国之东的地盘,给予了第二次册封。

由于东方地区不少部族是商朝的铁杆,其中以商奄之民最甚,他们反周情绪浓烈,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后,为了震慑东方诸部,稳固周朝的统治,一方面将很多“乱民”比如商奄之民迁徙到了西方,秦赵祖先就是这时被迫西迁的,一方面让鲁公“俾侯于东”,在此封建亲族,《左传》中说“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显然,“俾侯于东”目的地就是商奄之国的曲阜。

伯禽虽然被封于曲阜,但并未迁都至此,而是在彻底清除掉奄国势力之后,鲁炀公才迁都到了曲阜。《史记集解》中说“炀公徒鲁”,鲁炀公是鲁国第三代君主,他在位时迁都徙到曲阜。

也就是说,周王将周公或伯禽封在鲁地,随着局势的变化,或者为了酬谢周公旦,周成王又将商奄之地封给了伯禽,后来鲁炀公时迁都到了曲阜,继续沿用了鲁之国号,于是原本的商奄之地更名为鲁地,商奄之地就慢慢的消失在了人们记忆中。后人遗忘了这一段历史,直接以为鲁地就是曲阜地区的本来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