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是什么(邓小平与农村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时间:2024-08-10 12:46:24

就像新民主主义革命农村包围城市一样,我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同样发端于农村,走的依然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邓小平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但是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邓小平的鼎力支持,农村改革根本无法搞起来,即使搞起来也会夭折。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没有邓小平对中国农村的改革的支持,就没有今天农村改革取得伟大成功。

一、邓小平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农村改革扫除了思想障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观念的更新,改革仅是一句空话而已。纵观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变革或进步,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概莫能外。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预备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题目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个讲话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是改革的宣言书,它为改革事业在思想认识上创造了条件。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他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还在讲话中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开创精神的政策: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示范力量,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够较快地富裕起来。

邓小平这个讲话是我国新时期进行改革的政治宣言书,它站在历史的起点上,吹响了改革的号角,为我国农村改革扫除了一切障碍。

二、邓小平支持农村改革,为联产承包责任制指明了发展方向。

1978年冬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十八位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自主签订包产到户的生死契约,各种非议和责难纷至沓来。对于长期实行的人民公社制度而言,“包产到户”或“分田到户”的确是一个新鲜事物,这无论在高层还是基层抑或在学术界,引起激烈争论是必然的。正当大家对包产到户的争论沸沸扬扬、莫衷一是的时候,邓小平及时站出来表态。1980年年5月,他在一次关于研究农村政策的谈话时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邓小平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他认为,“总的说来,现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还是思想不够解放。”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邓小平在关键时期的表态,为农民和基层干部探索农村改革和推行包产到户以极大的鼓舞,大大推动了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为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三、邓小平支持农村改了态度鲜明: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邓小平主张改革从农村开始。1962年7月,邓小平在《怎样恢复农业生产》的讲话中提出了关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主张,他说:“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这都是些初步意见,还没有作最后决定,以后可能不算数。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说的打仗。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蒋介石,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现在要恢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就是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走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

邓小平关于“黑猫白猫论”,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不唯书不唯上,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对我国新时期在农村实行改革,有重大意义。1978年,我国还有2.5亿农村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农民生活状况堪忧。对此,邓小平感到痛心,他说:“坦率地讲,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他深刻认识到,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安定团结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他强调指出,我国百分之人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为什么我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这是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邓小平重视发展农业。他认为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对于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与作用,他特别强调,农业是根本,不能忘掉。

结论:邓小平倡导的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改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原理在我国改革实践中的应用,它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邓小平坚决主张和推行的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原理在我国改革改革中的实践,所以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国农业实现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确立了农民的独立生产者地位,使农民在经营方面获得了身份自由。正如邓小平所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总体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意义在于,这种体制彻底改变了农村的分配形式,多劳多得取代了平均分配,农民在生产经营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长期以来被僵化体制压抑束缚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巨大的生产能力彻底释放出来,农民的温饱问题开始得到解决,农村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得到迅速改变。总而言之,发端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自主地动员了全国劳动力的绝大多数,突破口和时机选择得当,走活了全国经济发展的整盘棋,不但使我国发展落后的农业获得了新生,农村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而且推动了城市的复苏、人们的觉醒、体制的转轨、社会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