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描述
现代数学:若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时四个交角都是直角。交点称为垂足,亦称垂趾。垂直用“I”表示,读作“垂直于”。若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则其中一条为另一条的垂线。
小学数学:小学阶段各版本教材对垂线所下的定义是相同的。即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作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作垂足。
二.概念解读
垂线所研究的是平面几何中两条直线的一种位置关系,所以“在同一平面内”是研究垂线的前提条件。垂线的上位概念是两直线“相交”。有唯一公共点的两条直线称为相交直线。当两条直线相交后,必然会产生交角。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交角中有一个是直角。这两条直线就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称为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因此,两直线垂直属于两直线相交的范畴,垂线亦是相交线的一种特殊情况。
早在公元前3世纪,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就提出了垂线的定义:“当一条直线和另一条直线交成邻角彼此相等时,这些角中的每一个被叫作直角,而且称这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这里对于垂线定义的描述虽与现代数学定义在描述上稍有不同,但其实质是
相同的。随着对垂线的深入研究,一些重要结论的出现,丰富了人们对垂线概念的认知。如“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点到直线间垂线段最短”,这些结论在小学数学教材中都有涉及,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于平面内两直线垂直这种特殊位置关
系的理解。
数学符号是数学抽象思维的产物,因此“I”符号的产生是源于垂线的特征,它来源于象形,实际上是缩小的图形。小学数学教材中是以在图中两直线相交处标示“┒”,来表示两直线互相垂直的。
三.教学建议
在小学阶段的平面几何中,垂线的概念非常重要。它是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特征的基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教学。
(1)小学阶段垂线概念的形成要经历两次抽象
垂线概念的形成要借助直观,使学生在活动重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并要体现两次抽象:一是从“实物”抽象出“图形”;二是从“图形”抽象出“概念”。由于相交线是垂线的上位概念,两者联系密切,所以教学时两者不能分开。因此,垂线的教学可以通过生活中有关相交线(含垂线)的场景图引入,隐去非本质的内容,进而抽象出相交线的几何图形,使学生获得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生动表象,经历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然后通过观察、操作、分类等数学活动,用从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将图形中的垂线从相交线中分离出来,再对垂线的本质属性进行研究,从而抽象出垂线的概念。
(2)在分类中辨析,建构垂线的几何模型
在学习垂线时,分类的数学思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陈海霞老师在讲这一内容时,先引导学生在一张纸上画出两条直线不同位置关系的多种情况,并让学生进行分类。学生将其分成两类:相交和不相交。对于相交的情况,陈老师又引导学生进行再分类。学生又将相交线分成了相交成直角和相交不成直角两类。其中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的这种特殊情况,便是两直线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作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学生对垂线几何模型的建立,主要是在两次分类和辨析的过程中建立的。学生在分类辨析的过程中,更加明确了两条直线垂直与相交的关系,以及两直线垂直是两直线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3)沟通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由于生活中不存在直线,因此教学垂线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沟通有限(线段)和无限(直线)之间的联系。这个沟通的过程,有的教师采用画线的方法,有的教师采用摆小棒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无限长的想象。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到了发展。
在教学垂线时,还要注意沟通垂线和生活的联系。2011版《课标》指出,“要结合生活情境了解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又因为生活经验的回忆与再现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结合生活中一些需要用垂线解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问题需要用到垂线的知识来解决。如“要在新建小区到公路间修一条小路,怎样修最近?”这个问题的解决,实际需要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最短”的垂线的性质和垂线的画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还培养了其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