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繁体字写作樂,多音字,lè,yuè,yào,lào,常用一级汉字,象形字。
读lè时,义为欢喜,快活,欢快。
读yuè时,义为和谐成调的声音。
读yào时,喜好,欣赏,用于古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读lào时,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说到“乐”字的本义,《说文解字》认为,“(樂)五聲八音緫名。象鼓鞞。木,虡[jù](古代悬挂钟或磬的架子两旁的柱子)也。”就是说,《说文》认为“乐”字,通过一个具象的“虡”会意音乐的总称。
《字源》认为,“(乐)会意字。商代文字从{幺幺}(絲之初文)、从木,会乐器之弦附于木上之意。西周金文增白,或以为像调弦之器。本义指音乐[yuè]。”
《汉典》认为,“(乐)象形。小篆字形,象鼓鼙木架形。本义:音乐。”
以上字书,有的说是会意,有的说是象形。
到底“乐”字是象形字还是会意字呢?这还要从“乐”字的甲骨文说起。
“樂”字的甲骨文字形有两种,一种是由木字上面两个糸字构成的,一种是由木字上面三个糸字组成的(合36902五期)。显然,甲骨文的“樂”字上半部的糸表示的是树木结的果实。而西周金文继承了三个糸字,但把中间的“糸”字讹误为“白”字。当然,也可以认为这里的“白”字是表示植物种子是白色的。
对于“樂”字甲骨文字形,一般认为是一个有丝弦的木质乐器。然而,如果从“樂”字的衍生字“藥”字来看,则就解释不通了。《说文解字》认为,“(藥)治病草”。这就奇怪了,“樂”既然是音乐的总称,怎么加一个草字头就成了“治病草”了呢?这无论如何都无法自圆其说。换句话说,许慎把“藥”字解释为“治病草”就直接否定了“樂”字是“五聲八音緫名”这个本义。
“樂”字加草字头变成了治病草,这就需要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樂”字有可能是“藥”字的初文,就是说“樂”字本身就是这种治病草,只是因为“樂”字被引申为“乐器总称”,这样一来,就没有字来表示这种治病草,人们只好在“樂”字的基础上添加草字头,创造出“藥”字来表示“樂”字的本义。
从“樂”字甲骨文字形本身来看,或许“樂”字上部并不是丝字,而是这种植物果实表现为粗细相间的长条形。因此,“樂”字甲骨文字形的上半部并不是乐器的“丝(弦)”,而是这种植物的果实“豆荚”,或者说,“樂”字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能结豆荚果实的树木。
中国原产树木中,果实为“豆荚”的树木有不少,如,槐树,紫藤,合欢、黄檀、皂角、红豆等。这些树的果实,都可以入药,分别治疗不同的疾病。
特别是皂角树的果实皂荚既可以治病,更是在远古人生活中的好伙伴,是天然的肥皂,可以洗净衣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皂荚去皮后的果仁确实是白色的,所以“樂”字的金文继承了甲骨文两种字形,并从美观稳重的角度,更多地使用带“白”字的“樂”。
战国时期,秦国竹简“樂”字又继承了金文字形,演变为秦小篆,隶变后,楷书写作樂字。
“樂”字本义或就是根据皂角树创造出来的。皂荚是天然的洗涤剂,或许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远古人在皂角树下的水坑里泡着自然成熟落下的皂荚,有人的脏衣服不小心掉进水坑,这人用手搓搓脏衣服居然干净了。晒干后穿在身上非常舒服,心里美滋滋的,脸上一定挂着愉快的笑容,“樂”不可支。
皂荚摇晃起来发出类似打击乐器沙锤的声音,正好可以为人们伴舞。久而久之,“樂”字就引申为奏出音色音律的器物总称。樂字的简化字乐,是根据其草书演变来的。
由于“樂”字被引申义乐器借走,久借不还,人们只好在“樂”字基础上加上一个草字头,写作“藥”字来表示皂角树。上世纪五十年代,把藥和葯两个字简化为一个“药”字。
顺便说一句,藥字和药字本是两个字。药字的繁体字写作“葯”,本义白芷叶。屈原在《九歌·湘夫人》就用“药”字:“桂栋兮兰橑,辛夷(紫玉兰)楣兮药房。”意思是,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桁椽,紫玉兰装点门楣啊白芷叶子装饰卧房。葯字的具体情况,另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