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陌"组成的词有"陌生、形同陌路、陌钱、巷陌、陌头",最重要的是"阡陌",最著名者,莫过于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那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了。
阡陌,原来总是二字联用,实指田间小路,后来才泛指各类道路。
《说文》释"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风俗通》认为"南北为阡,东西为陌。河东,以东西为阡,南北为陌",似乎不同的地域,称呼是不同的。
实际上,古时的阡陌之制,就是田地的划分制度,树谷为田,种菜为圃,树果曰园。其中,田字的甲骨文写法,就是一个方框里有几横几竖组成,到了《说文》就简化为"十"字了,这几横几竖就是阡陌。
田,方框,中有横竖
为什么由"阜″和"千/百"组成?
阜,代表高地,可防洪水,古时实行井田制,居处在中间,是地势最高处,其周围有八家私田环绕,以"十夫"称之,相当于一平方里,简称"方里","方里为井",这个井就在中间的公田公居之处,是市井所在。农田的灌溉取自井水,农田遇洪水了,也从中间高处向外排出,这就是"阡陌"皆从阜的道理,代表由高处而下行的意思。
井田中的五沟五涂
井田制中,一夫要农作一百亩土地,八夫共一井,一井是一顷土地,《周礼·遂人》言五沟五涂,五沟由小细到宽大,分别是遂、沟、洫、浍、川,五沟上有五涂(道路),也是由窄渐宽,分别对应的是径、畛(Zhen)、涂、道、路。其中,百夫为成(通"城"),成方十里,成间为洫,洫广八尺,深八尺,洫上有涂(通"途",路宽可容一轨兵车行驶);千夫管理100里的"同",同与同之间,设有浍,浍通于川,其上有道。故阡陌用千、百之形,或许是为了形容道路的广泛而多样吧。
井田制
什么是阡,什么是陌?
五沟五涂的特点就是纵横交错。井田中的南亩,遂横向流入上一级的纵向的沟,而纵向的沟流往横向的洫,横洫又入纵浍,纵浍又流入横川,而井田中的东亩,则正好与南亩的纵横方向相反,遂纵沟横,洫纵浍横而川纵。在中原,大川都是由西向东流,《风俗通》中,于南亩而言,南北向为纵向,浍、沟、甽为阡,东西向为横向,川、洫、遂为陌,而于东亩而言,沟涂方向不变,而纵横恰好相反,且"东西为阡,南北为陌"。故而,综合起来,我们可以认为,在你所面向的方向上,顺向的为阡,横向的为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的路,难分宽窄,只辨纵横;而"陌钱"就是买路钱了,俗称"纸钱"。
"陌生"解义。
现在的路标默认你知道你走在了哪条路上
譬如走路,我们是知道我们正走在哪条路上的,而前行遇到的横向路是哪一条是不知道的,必须有所提示才能知晓,故而,"陌"有了"生疏、不熟悉"的含义。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形同陌路"的意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