獬豸,读音为xiè zhì,为中国传说中的神兽,又叫“神羊”,是中国法律的象征。其行似羊非羊,似鹿非鹿,头上长着一只独角,故也叫独角兽,是古代神裁制下神奇的著名的神兽,又称“法兽”。
据《论衡》、《淮南子·修务篇》所说,獬豸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相貌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发,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有一只独角,据传角断者即死。古书中记载它能辨曲直,拥有极高的智慧,能听懂人言,对不诚实不忠厚的人就会用角抵之,它“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见到别人在争斗,则用角去触那个不正直的人;听到别人在争论,则去咬那个不讲理的人”)。正是由于獬豸代表着公正,所以它就成了法律与正义的化身,御史等执法官员所戴的帽子被称为獬豸冠,有些朝代执法官员的衣服上还绣有獬豸的图案。自古以来它就被认为是驱害辟邪的吉祥瑞兽,是五脊六兽中的一种。由于其又叫“神羊”,所以历史上也常将羊饲养在神庙,用来代替獬豸。
《后汉书·奥服志》中记载:“獬豸,神羊,能辨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大意是: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据文献记载,秦代时执法御史就带着这种冠,汉承秦制也如此。到了东汉时期,獬豸图还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的饰品,象征着正大光明,公正凛然。獬冠被定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俗一直延续下来。到了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头戴獬豸冠,身着绣獬豸的图案的补服,以表明辨善恶,刚正不阿。
《异物志》中曾说:(獬豸)“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意思是说,獬豸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凡是世间有人不遵纪守法,胡作非为,它都会明察秋毫。苏轼曾经在《艾子杂说》中讲了一则寓言故事,叫作“獬辨好”。故事大意是:有一次,齐宜王问艾子道:“听说古时候有一种动物叫獬豸,你熟悉吗?”艾子答道:“尧做皇帝时,是有种瑞兽叫獬豸,饲养在宫廷里,它能分辨好坏,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艾子停了下感慨地说:“如果今天朝廷里还有这种神兽的话,我想它不用再寻找其他的食物了!”艾子所说的话不仅讽刺了当时的官场奸臣和贪官太多,也将獬豸能辨是非、勇猛、公正的形象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獬豸有“神羊”之称,含有“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之意。
獬豸与法的不解之缘还提现在古代“法”字的写法上。古代的“法”字写作“灋",取公正不阿、公平如水之意。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字的写法已由“灋”演变为“法”,然而獬豸这种代表法律,公平正义,刚正不阿的“神羊”瑞兽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地位却一直流传了下来,在历朝历代的民间一直备受推崇,代表了民心所向,为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