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拆除
对于爆破拆除,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这样的。
但实际上,这是爆炸,不是爆破。爆破拆除的核心理念并不是把整个建筑炸的灰飞烟灭,而是只破坏关键的承重结构,以让建筑可控制地倒塌,在重力的作用下尽可能地破碎成小块儿。
并且尽可能地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周围有房子,周围有地铁线路,都将对爆破拆除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今主流的爆破拆除主要由三种方式:定向倾倒法、原地垂直塌落法和内爆法。
定向倾倒法是在建筑下部炸出一个三角形的切口,让建筑朝着切口方向倾倒,冲击地面而解体。通常要预留出大于建筑高度 2/3 ~ 3/4 的倒塌场地。
这种方法施工简单,成功率高,是国内最常用的方法。也叫定向爆破。
切口高度如果过小,有可能造成爆破后倾而不倒的尴尬局面,过大则可能酿成上层建筑倾覆翻滚的危险情况。
对于较高的建筑,还可以安排多个切口,形成折叠倾倒,缩短倒塌距离。
1999年2月28日,上海长征医院16层病房大楼,朝同一个方向开设多个切口,按照设计方向准确倒塌在预定范围内。
主楼高56m,最高点(电梯动力房)68.4m。爆破后,主楼向南倾出17.1m,其中电梯动力房倾出30.6m。爆堆高度11.6m。周围建筑及设施安然无恙。
原地垂直塌落法是让建筑物底部一定高度的承重结构瞬时全部爆破,使其垂直塌落冲击地面而解体。通常只需预留 1/3 ~ 1/4 建筑高度的塌落场地即可。
主要适用于砖砌楼房、单层排架厂房等结构强度本身就低的建筑物。
但是如果楼本身强度比较高,也有可能出现炸了下面几层,上面的完整坐下来的情况。
内爆法则是依次破坏建筑内部的承重结构,让外围的构件向内倾倒,互相撞击碎裂从而塌落。可以让建筑几乎全塌落在自身区域内。
内爆法非常适合拥挤的城市空间,在美国应用广泛,但方法非常复杂,国内案例较少。
严格来说,内爆(implosion)是一种内部坍塌的事件,因为外部大气压力大于内部压力。例如,如果您从玻璃管中抽出空气,它可能会内爆。
建筑物内爆并非真正的内爆,大气压力不会拉动或推动结构向内,是重力使其坍塌。但是,内爆这个词通常用于描述这种拆除。我们就理解为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命名。
对不同的材料使用不同的爆炸物,并根据材料的厚度确定所需的炸药数量。对于混凝土柱,使用传统的乳化炸药即可。炸药只是浸泡在高度易燃的化学品或化学品混合物中的吸收性填料。当化学品被点燃时,它会迅速燃烧,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气体。这种气体迅速膨胀,对周围的任何物质施加巨大的向外压力(约10GPa)。
将这种爆炸性材料塞入狭窄的钻孔中。当爆炸物被点燃时,突然向外的压力会发出强大的冲击波,以超音速破坏柱子,将混凝土粉碎成微小的块状物。
由于钢材比混凝土强度更高,对于具有钢支撑结构的建筑物,通常使用专门的爆炸性材料环三次甲基三硝胺,简称为RDX。基于RDX的爆炸性化合物以非常高的速度膨胀,高达每秒8,230米。
实际上,也不是将整个钢柱粉碎,而是利用爆炸形成的切片直接穿过钢板,将其切成两半。或是将燃炸药在柱的一侧引爆,以将其推向特定方向。
一个高层建筑的爆破案例
小编查了国外一家的网站,典型的高层建筑爆破方式是这样的:
▲拆除前全景
▲爆破设计,确定倾倒方向
▲确定爆破楼层
▲确定爆破构件
确定哪些构件是事先破除的,哪些是要被爆破拆除,哪些位置要先切断钢筋等等。并且设定好爆破时间,0.3s延迟~1.75s延迟。靠近倾倒方向的构件延迟少,远离倾倒方向的构件延迟多。
▲爆破前准备工作
移除软装,预先削弱隔墙。隔墙并不承重,但是也会阻碍结构的倒塌。
▲试验爆破
使用多少炸药是可以根据原结构的图纸计算出来的。但大多数时候,爆破时不会仅仅依赖这些数据。为了确保柱子不会过载或欠载,爆破前会对一些柱子进行试验爆破,
爆破工程师根据试爆的情况,确定拆除柱子所需的最小爆炸装药量。通过尽可能地减少炸药的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飞溅碎片,减少损坏附近建筑的可能性。
▲围栏和织物保护
为了进一步减少飞行碎片,在每根柱子周围缠绕围栏和土工织物。围栏使大块混凝土不会飞出,织物则捕获大部分较小的碎片。
▲引爆装置,延迟装置。
▲爆破实施
▲平整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