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绞丝旁的写法有多少种(绞丝旁的草书为什么写得像“子”?)

时间:2024-09-24 09:46:42

在草书中,绞丝旁经常写得像“子”,你知道它为什么这么写吗?

孙过庭《书谱》:缘

一、绞丝旁的来历

在甲骨文中,“丝”就是两束丝的象形,“糸”(mì)就是一束丝的象形。

图片来源:查字网

在楷书中,绞丝旁通常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下面写“三点”,另一种是下面写作“小”。例如:

欧阳询《兰亭记》:丝

▲上面这个“丝”字的绞丝旁,下面写作“三点”。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纪

▲上面这个“纪”字的绞丝旁,下面写作“小”。


二、绞丝旁的第一种草书写法

绞丝旁下面写作“三点”的字,“三点”写成一横,就演变成了简化字中“纟”的样子。例如:

王铎《拟唐谏议大夫》:绫

祝允明《杜甫秋兴八首之一》:丝

上面这两个字也是草书,不要以为绞丝旁在草书中只能写作“子”的形状。

这个“丝”字是不是很像现在的简化字“丝”?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很多简化字都是从它们的草书楷化过来的。

例如“趙”字,简化字写作“赵”,它为什么打了个叉呢?我认为,“赵”字就是从“趙”字的草书演变而来的,下面这个“趙”字的右上角部分是不是就像个叉呢?再省略掉下面的“月”,不就成了“赵”吗?

孙过庭《草书千字文》:趙


三、绞丝旁的第二种草书写法

01 最初字形

绞丝旁下面写作“小”的字,上面的“幺”写作“撇横撇横”,下面的“小”写作“竖钩提”。例如:

沈约《大观帖》:约

董其昌《草书千字文》:约

▲上面的两个“约”字:

部件①“撇横撇横”代表“幺”;

部件②“竖钩提”代表“小”;

两个部件共同组成了绞丝旁“糸”(mì)。

02 过渡字形

有人在书写的时候,代表“幺”的“撇横撇横”,第一笔“撇”写得不太明显,例如:

邓文原《急就章》:缠

边武《草书千字文》:纳

▲上面这两个字:

部件①“撇横撇横”代表“幺”,其中的第一笔“撇”表现得不太明显,像点了一个点;

部件②“竖钩提”代表“小”。

03 最终字形

孙过庭《书谱》:缘

▲这个“缘”字:

部件①“横钩”代表“幺”,省略掉了第一笔“撇”,最下面的一“横”融入到了“小”字的竖笔中;

部件②“竖钩提”代表“小”。

孙过庭《书谱》局部

综上所述,在草书中,绞丝旁写得像“子”,主要是从“糸”(mì)演变而来的。


四、拓展:“幺”字的草书写法

在草书中,“幺”字除了写作本字外,用在字中组件时通常还有两种写法。

第一种写法:

“幺”字经常写作“两短横”(或者“两点”,快速书写时表现为“横钩点”),每一短横代表一个“厶”。例如:

王羲之《大观帖》:幾

▲这个“幾”字,上面的两个“幺”都写作“两短横”。

朱耷《八大山人全集》:紫

▲这个“紫”字中间的“幺”写作“两短横”(快速书写时表现为“横钩点”)。

图1 王羲之《十七帖》:後

▲“後”字和“复”字的区别,主要就在于这个“幺”字上。详见前期文章《草书“後”和“复”的区别》。

第二种写法:

如果“幺”再简化一些,就会写成“一短横”(或者“一点”,快速书写时表现为“横钩”),例如:

怀素《自叙帖》:素

▲“素”字中间的“幺”写作“一短横”(快速书写时表现为“横钩”)。

傅山《草书杂册》:丝

▲“丝”字左边和右边的“幺”都写作“一短横”(快速书写时表现为“横钩”)。

于右任《标准草书千字文》:丝

▲于右任《标准草书千字文》中的这个“丝”字,左边的“幺”写作了“一点”,右边的“幺”写作了“撇横撇”。这个字简化得很厉害,但它是符合草法的。

黄庭坚《寒山子宠居士诗帖》:幾

▲黄庭坚《寒山子宠居士诗帖》中的这个“幾”字,两个“幺”都简化作了“一点”,简化得很厉害,但它也是符合草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