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一般有30天或者40天。一年中最热的是中伏。末伏是在立秋之后,也就是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作为入末伏的第1天。
末伏的天数是固定的,共计10天和初伏是一样的。明天是8月14号,农历七月十一,庚戌日,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所以从明天开始进入了末伏。
末伏在立秋之后,俗话说“立秋非真秋,暑热尚未休”,也就是说立秋之后并非是天气凉爽的,并非是秋高气爽,秋意浓浓,秋风瑟瑟,而是立秋也有热天,因为至少还有一个末伏。
立秋处于大暑和处暑之间,也就是说立秋还是非常炎热的,只有到了处暑之后,10天才结束,天气才变得凉爽。立秋的气温还是比较高的,水分蒸发也是非常快的,无非是早晚变得凉爽了。
末伏在立秋之后到来,古人可以通过末伏的天气情况预测即将到来的冬天冬天的冷暖情况,这是古人经过祖祖辈辈的经验之谈总结出来的,一些农村谚语流传下来,成为了古今通用,而且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老人常说“冷不冷,就看末伏”,是什么意思呢?农村谚语是咋说的?
“冷不冷,就看末伏”
意思是说这个冬天冷不冷,那就要看末伏的天气情况如何?
如果末伏天气晴朗,非常的炎热,这将预示着接下来会出现秋旱,那么冷空气就来的晚一些,也就冬天可能不是特别冷了。因为秋天的干旱使得空气水分含量低,即便是冷空气来了,也不宜形成有效的降雨,也就是成了一个干冬,艳阳高照,那就是一个暖冬了。
如果末伏雨水多天气,变得凉爽,根本没有三伏天炎热的味道。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换上眠”,由于末伏在立秋里,所以下一场雨,天气就变得凉爽了,空气湿度就大了。这样就会使得气温迅速下降,冷空气也就顺势而来。这样的冷末伏预示着冬天会寒冷。
对于古人所说的一些农村谚语、老话、俗语等都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些瑰宝都是古人祖祖辈辈经过看云识天气或者经验之谈总结下来的,这是老祖宗的精华所在,是几千年的传统文明之一。一些尽管时代、环境、气候发生了变化,但是还是通用的。毕竟太阳东升日落、月亮阴晴圆缺、人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还没有变。
农村谚语:“末伏雨纷纷,冬天雪频频”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末伏天里下雨,非常的多,秋雨绵绵雨纷纷的下。预示着冬天将会大雪多,而且雪也非常的频。也就预示着冬天会非常的寒冷。
这道理很好明白。秋天雨水非常的多,这就是使得空气湿度大,说明冷空气来的比较早一些,使得气温提前下降,这也会使得北方的冷空气长期直入,不会受到暖湿气流的驱赶。所以这样的冬天就非常的冷。
农村谚语:“末伏热不透,冬天暖烘烘”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末伏天气不是特别的炎热,或者说非常的凉爽,秋意浓浓。预示着冬天天气暖烘烘的,也就是不是特别的寒冷。
“大热之后,必有大寒”,意思是三伏天特别炎热,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冬天就会特别的寒冷,这是老祖宗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毕竟末伏还处在三伏天气里,还代表着暑天。
农村谚语:“末伏热得跳,百日不见霜”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末伏天气特别热,热的你跳来跳去就像中暑一样的桑拿天气,预示着百日将见不到霜冻。
霜指的是霜冻,也就是露水凝结成为固态的晶状物,表示寒冷的意思。霜冻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到来,代表着冷空气已经来了,也代表着深秋或者初冬到来了。
百日一般是三个多月的时间,因为一个月就是30天。从末伏开始计算,将意味着整个秋天过去了还不够100天,那么百日之后就进入了初冬季节了。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末伏非常的炎热,将意味着秋天雨水少,空气湿度低,冷空气来的晚,也将预示着冬天会变得温暖,冬天来的更晚。
农村谚语:“末伏酷日炙,初冬暖意浓”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末伏天气里炎热酷暑难耐炙热,似火烤,表示着秋老虎来了。预示着初冬天气非常的暖和,暖意浓浓,像阳春三月。
也就是说末伏天气热,雨水少,将预示着冬天是暖和。
明天入末伏,今年冬天冷到哭?早看早准备
今年末伏比往年来的晚一些,是在农历七月进入末伏,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关键是在农历七月十一,已经到了农历的7月中旬,可以说来的是非常晚了。
末伏来得非常晚,这将预示着冷空气来的更晚,还有就使得秋天更热一些,天气更加炎热。今年是8月7号立秋,立秋之后我国大部分地方都是高温炎热的天气,像长江中下游流域、江南、华南北部一带,气温高达35~40度之间,而且还是晴朗炎热难耐。
明天入末伏,天气我国迎来了降雨的情况,尤其是江南、华南、东南沿海一带的高温天气渐渐的消去。主要是太平洋的热带风暴和台风共同作用的影响。
也就是说从明天开始,我国降水区域进一步扩大,可以说是自西向东、自南向北迎来新一轮大降雨。今年末伏雨水增多,这将预示着今年冬天可能不是特别暖和。